首页 资讯 正文

杜灵杰:量子世界追光者

体育正文 267 0

杜灵杰:量子世界追光者

杜灵杰:量子世界追光者

“年轻人要敢于(gǎnyú)走出‘舒适区’、挑战‘无人区’,瞄准最前沿,闯出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。方向找准了(le),就坚定地往前走。” 尽管是白天,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一间(yījiān)实验室(shíyànshì)里仍“伸手不见五指”。 这里门窗紧闭,没有任何照明(zhàomíng)光源,设备发出的(de)光亮在黑暗中若隐若现,耳边不时传来机器运转的嗡鸣声。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(língjié)站在观测屏前,紧盯着闪烁的数据屏,不放过一丝“蛛丝马迹”。 就在(zài)这间黑屋子里,杜灵杰带领团队展开了一场追光之旅——在世界(shìjiè)范围内首次发现具有引力(yǐnlì)子特征的(de)准粒子,这一从“0”到“1”的重大成果同时入选了2024年度“中国科学十大进展”和2024年度“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”。 不久前,杜(dù)灵杰从北京捧回第2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。“获奖(huòjiǎng)对于我来说,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责任跟(gēn)动力,是在激励我要瞄准最前沿、引领新(xīn)方向,用研究成果拓展认知边界、推动学科突破。”杜灵杰说。 在物理学领域,存在着一个近乎传说的(de)粒子(zi)(lìzi)——引力子。自20世纪30年代提出以来(yǐlái),它一直存在于量子物理学家的假设中,寻找引力子关系到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统一,被视为物理学的“终极难题”之一。 “我们可以将时空想象为一张弹性布,把(bǎ)苹果想象成一个质量巨大的(de)(de)物体,放在紧绷的布料上会产生凹陷,如果(rúguǒ)从布的一边轻轻地推一个小球过去,它会朝着凹陷处滚动,这就是我们感知的引力,这种形变的波动类似时空的‘涟漪’,也就是引力波,这种波动对应的粒子就是引力子。”杜灵杰(língjié)形象地解释道。 一切源于兴趣使然。杜灵杰从小就(jiù)喜欢对自然现象刨根问底,本科(běnkē)时,他就读于南京大学理科强化部(bù)。进入研究生阶段后,与周围同学大多选择实用性更强(gèngqiáng)的方向不同的是,杜灵杰选择了当时看似“超前”却被贴上“没什么用”标签的量子物理。 “我喜欢沉浸在纯粹的量子(liàngzǐ)物理世界中自在探索(tànsuǒ),想要观察它将给这个世界带来(dàilái)什么改变。”谈及选择量子物理的原因(yuányīn),杜灵杰坦言,物理学纯粹而有趣,量子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,这种“既存在又不存在”的量子态,令人着迷。 兴趣,引领着杜灵杰一路攀登科研高峰。硕士(shuòshì)毕业后,杜灵杰选择去美国攻读物理学(wùlǐxué)博士学位,此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(gēlúnbǐyàdàxué)从事博士后研究(yánjiū)。在博士后阶段,他开始尝试全新的光学实验研究,开始接触分数量子霍尔效应。 其实,多年前就有科学家预言,凝聚态物质中可能(kěnéng)存在(zài)一种分数量子霍尔(huòěr)引力(yǐnlì)子,表现为低能模式激发,也被称为引力子模或引力子激发。由于它的行为规律与引力子类似,被形象地称为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“投影”。“就像在地球(dìqiú)上观察不到遥远星球的细节,但可以通过其投下的影子了解它的特性。”杜灵杰说。 2019年,不顾海外合作导师的极力挽留(wǎnliú),33岁的杜灵杰毅然选择回国,加入母校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担任教授和(hé)博士生导师,从零开始搭建实验室(shíyànshì),开展基础研究工作。 “我从来没想过在国外待一辈子,从规划出国的那天起(qǐ),我就知道我是要回来的,出国学习就是为了(wèile)有朝一日可以报效祖国。”杜(dù)灵杰说。 杜灵杰(língjié)回国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,就是从零开始搭建实验室。 实验需要同时满足(mǎnzú)三个极限条件: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、强于地球磁场数万倍的强磁场,以及能捕捉到微弱信号的光学系统。这样苛刻的实验条件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,而杜灵杰(língjié)所研究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的集体激发模式,需要在满足上述所有极端条件的情况下才能(cáinéng)观测。当时(dāngshí),很多科学家向这个领域(lǐngyù)发起挑战,但始终没有突破。 在没有现成设备的情况下,杜灵杰硬是带领学生们白手起家,自主设计并集成组装(zǔzhuāng)了一套极低温强磁场共振非弹性偏振光散射系统。历时(lìshí)3年,他们终于搭建出世界(shìjiè)上第一台能够观测“引力(yǐnlì)子激发”的实验设备,足有两层楼高,如同一台超大号的“显微镜”。 为了捕捉微弱的光(guāng)信号,他们需要营造一个黑暗的环境,窗户被厚重的窗帘严丝合缝地(dì)遮住,连门缝都用黑胶带细心封住。久而久之,这里便有了一个亲切的名字(míngzì)——“黑屋子”。 设备建成后,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,即便有“利器在(zài)手”,量子世界的探索仍旧举步维艰。“我们的研究工作(gōngzuò)必须在‘黑屋子’里展开,通常是从早上8点开始,直至次日凌晨一两点。”杜灵杰(língjié)坦言(tǎnyán),在“黑屋子”里工作并不容易。研究人员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前行,通过微弱的仪表灯光辨认设备位置,调整实验参数。有时,一个小小的(xiǎoxiǎode)调整可能(kěnéng)需要反复尝试数小时,而最终的数据(shùjù)可能只是一个微弱的峰值。 在(zài)杜灵杰看来,寻找引力子就像在一场暴风雨中听心跳,需要把噪声(zàoshēng)降到宇宙背景辐射的十亿分之一。深夜时分,当学生(xuéshēng)们陆续离开(líkāi)后,杜灵杰还会留下来再检查一遍设备参数,确保万无一失。“做实验就像照顾一个孩子,需要细心、耐心和恒心。”他常对学生们说。 历经重重困难,杜灵杰终于在海量(hǎiliàng)数据中发现了引力子激发的微弱信号。团队十分兴奋,迅速将观测结果形成论文并向(xiàng)《自然》投稿,没想到却被回复“证据不足(zhèngjùbùzú)”。 在随后一次国际会议上,杜灵杰的发现再次被国外专家质疑,“你(nǐ)怎么知道自旋为2的激发(jīfā)就一定是引力(yǐnlì)子模呢?”这一问如同当头一棒,让杜灵杰意识到研究思路可能错了。 因为按照理论,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的引力子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旋为2,杜灵杰陷入了思维定式,前期实验(shíyàn)也循(xún)着这一思路展开(zhǎnkāi),“事实上,引力子模的特征能量同样重要”。 接二连三的打击(dǎjī)让团队陷入低谷,杜灵杰内心煎熬(jiānáo)着,但他仍鼓励学生“耐心点儿,沉住气”,自己依旧(yījiù)一整天“泡”在实验室里分析实验数据。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2024年,杜灵杰带领团队(tuánduì)终于观察(guānchá)到了引力子模的特征能量证据,研究成果发表在(zài)《自然》上,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在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观察到引力子激发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量子研究院撰文称赞(chēngzàn):“能够在实验室研究类似引力子的粒子,有望弥合量子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(xiāngduìlùn)之间的鸿沟。” “这只是一个起点。”杜灵杰说,未来新型(xīnxíng)电子器件和新型材料将得益于这种对物质(wùzhì)微观结构的深入理解,它将改变世界。 “种树者”的坚守与(yǔ)传承 “如果(rúguǒ)这次实验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目标,多年来的努力是‘一场空’怎么办?”面对质疑基础(jīchǔ)研究“无用”的声音,杜灵杰常用“种树”来比喻:“研究基础物理就(jiù)像种树,要甘愿花时间施肥、精心养护,耐心等待它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天(yītiān)。” 在杜灵杰看来,育人亦是如此。在“黑屋子”实验室的角落里(jiǎoluòlǐ),有一张简易(jiǎnyì)的长桌,那是团队平时讨论问题的地方。杜灵杰经常会和学生(xuéshēng)们围坐在这里,共同回顾实验进展,讨论下一步的方案。 “杜老师很少直接给我们答案,而是引导(yǐndǎo)我们自己思考。”在博士生杨子灏看来,导师注重了解每名(měimíng)学生的(de)特点,因材施教,充分激发大家(dàjiā)的潜力,“有时候讨论会一开就是三四个小时,每个人畅所欲言,直到大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。” 在学生们(men)眼中,杜灵杰是一个对科研有巨大(jùdà)热情的人,对最新研究方向把控很精准,一旦确认目标就会迅速着手推进,即使(jíshǐ)遇到再大困难也从未见过他叹气。 言传身教中,学生们学会了面对困难不退缩。博士生王一帆还记得第一次独立搭建光路开展(kāizhǎn)实验的经历,那(nà)段时间她因无法测出信号而感到绝望,甚至产生(chǎnshēng)了放弃的念头。杜灵杰鼓励她不要轻言放弃,并建议她从头到尾(cóngtóudàowěi)排除整个系统中的问题,最终(zuìzhōng)发现是样品摆放不当。按照杜灵杰的思路改进后,王一帆成功测出了信号。 “我们(wǒmen)实验室的(de)产出速度并不是很快,但比起摘‘低处的桃子(táozi)’,杜老师更(gèng)愿意让我们静下心来,真正攻克一些处于科学技术前沿的问题,不仅是为了满足最原始的好奇心,也是为了用科研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。”王一帆说。 身为“85后”的杜灵杰认为自己与学生年龄(niánlíng)差距并不大,有许多共同语言。“大家都是年轻人,要敢于(gǎnyú)走出‘舒适区’、挑战‘无人区’,瞄准最前沿,闯出一条前人未曾走过(zǒuguò)的道路。方向找准了,就坚定地(dì)往前走。”这是杜灵杰常挂在嘴边的话。 今天的“黑(hēi)屋子”依然24小时运转(yùnzhuàn)。黑暗中,这群年轻人正在耐心捕捉一种新的量子物态。在探寻科学之光的道路上,他们无所畏惧,一往无前。(本报记者 焦以璇 通讯员 于玥晗 颜修齐(xiūqí))
杜灵杰:量子世界追光者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